浙江高考标准答案_浙江高考标准答案公布时间
- 时间:
- 浏览:0
浙江高考标准答案_浙江高考标准答案公布时间
如果您有关于浙江高考标准答案的问题,我可以通过我的知识库和研究成果来回答您的问题,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资源。
文章目录列表:
1.浙江高考英语阅读题附答案
2.2021年浙江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3.浙江卷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word精校版)(3)
4.2011高考答案英语浙江 阅读理解 解析
5.2011浙江文言文高考
6.2009浙江高考语文卷答案及解析
浙江高考英语阅读题附答案
浙江高考英语阅读精选题附答案
阅读能力是浙江高考英语考察的重要英语能力,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浙江高考英语阅读精选题,欢迎同学们阅读练习。
浙江高考英语阅读精选题(一)
I was due to take my driving test at 11:30 am.It was a rainy morning with low clouds and as I _roached the driving school at 9:50 am,my heart sank.My driving instructor. Stan,said something,trying to drive away my fears,but I was not impressed
We set off for the test centre with an hour to go I wanted a run round the test circuit (圈),but we got stuck in a traffic jam,and could only drive no faster than walking.
We arrived at the test centre at 11 am.Stan made me watch a group of six learners emerging from the building with their respective(各自的)examiners.Their instructors were looking out from two windows.We watched them drive off They must have been feeling_ery nervous
Stan took me round the probable test track,pointing out the traps.The weather became even worse It seemed to make me feel worse too.I had developed a couldn't-care-less mood,and was almost calm We returned to the test centre in time to see the six unfortunates returning.Their nerves must have been in a terrible state.
I sat in the waiting room until six examiners came in to call out our respective names. Mine showed no emotion as he asked me to go to my car I showed none either,but the tension began mounting again.
1.On their way to the test center,Stan tried to comfort the author_________
A.but it made the author's heart sink deeper
B.but the words produced no effect
C.so that the author could drive to the center with no fears
D.so that they could prepare for all he flaps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Six learners would be tested at the same time.
B.The learners were tested in the presence of their instructors
C.None of the six learners passed the test in the end.
D The instructors were as nervous as the learners
3.When the author was sitting in the waiting room,he was quite_________
A.upset B.nervous C.frightened D.relaxed
4.When it was his turn to take the test,the author went to his car with___________
A.firm confidence B mixed emoti_ C.increased nervousness D.perfect calmness
5.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___________
A.the influence of bad weather upon a test taker
B the feelings of a learner before his driving test
C the preparati_ before a driving test
D.an unforgettable day
浙江高考英语阅读精选题答案
1.B
2.A
3.D
4.C
5.B
浙江高考英语阅读精选题(二)The evidence for harmony may not be obvious in some families. But it seems that four out of five young people now get on with their parents, which is the opposite of the popularly-held image(形象)of unh_y teenagers locked in their room after endless family quarrels.
An important new study into teenage attitudes surprisingly shows that their family life is more harmonious than it has ever been in the past."We were surprised by just how positive today's young people seem to be about their families," said one member of the research team. "They're expected to be rebellious(叛逆的)and selfish, but actually they have other things on their minds: they want a car and material goods, and they worry about whether school is serving them well. There's more negotiation(商议)and discuss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and children expect to take part in the family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y don't want to rock the boat."
So it seems that this generation of parents is much more likely than parents of 30 years ago to treat their children as friends."My parents are h_y to discuss things with me and willing to listen to me," says 17-year-old Daniel Lazall. "I always tell them when I'm going out clubbing. As long as they know what I'm doing, they're fine with it." Susan Crome, who is now 21, agrees. "Looking back on the last 10 years, there was a lot of what you could call negotiation. For example, as long as I'd done all my homework, I could go out on a Saturday night. But I think my grandparents were a lot stricter with my parents than that."
Maybe this positive_iew of family life should not be unexpected.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idea of teenage rebellion is not rooted in real facts. A researcher comments,"Our surprise that teenagers say they get along well with their parents comes because of a brief period in our social history when teenagers were regarded as different beings. But that idea of rebelling and breaking away from their parents really only h_ened during that one time in the 1960s when everyone rebelled. The normal situation throughout history has been a smooth change from helping out with the family business to taking it over."
1.What is the popular image of teenagers today?
A.They worry about school.
B.They dislike living with their parents.
C.They have to be locked in to avoid troubles.
D.They quarrel a lot with other family members.
2.The study shows that teenagers don't want to__________ .
A.share family resp_ibility
B.cause trouble in their families
C.go boating with their family
D.make family decisi_
3.Compared with parents of 30 years ago, today's parents__________ .
A.go to clubs more often with their children
B.are much stricter with their children
C.care less about their children's life
D.give their children more freedom
4.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eenage rebellion__________ .
A.may be a false belief
B.is common nowadays
C.existed only in the 1960s
D.resulted from changes in families
5.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about?
A.Negotiation in family.
B.Education in family.
C.Harmony in family.
D.Teenage trouble in family.
浙江高考英语阅读精选题答案
1.D
2.B
3.D
4.A
5.C
;2021年浙江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从2020年考试采用新高考模式,也不再采用之前的全国卷,肯定有很多同学在考完试后想要核对答案,从而进行估分。因此本文将整理2021年浙江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解析,以供各位同学进行参考。
一、2021年浙江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浙江高考数学考试还未正式开始,等到考试结束,本文将在_时间更新相关情况,所以各位考生和家长可以持续关注本文。同时也可以下载圆梦志愿查询咨询与高考志愿填报相关的问题,尽可能早的为高考志愿填报做准备。
二、2021志愿填报参考信息
三、2020年浙江高考数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
浙江卷高考英语真题及答案(word精校版)(3)
第三部分 语言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
_节 完形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_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
Alia Baker is a librarian in Iraq. Her library used to be a 36 place for all who loved books and liked to share knowledge. They 37_arious matters all over the world. When the war was near, Alia was 38 that the fires of war would destroy the books, which are more 39 to her than mountain of gold. The books are in every language ? new books, ancient books, 40 a book on the history of Iraq that is seven hundred years old. (kaoshi.yjbys.com)
She had asked the government for 41 to move the books to a 42 place, but they refused. So Alia took matters into her own hands. 43 , she brought books home every night, 44 her car late after work. Her friends came to 45 her when the war broke out. Anis who owned a restaurant 46 to hide some books. All through the 47 , Alia, Anis, his brothers and neighbours took the books from the library, 48 them over the seven-foot wall and 49 them in the restaurant. The books stayed hidden as the war 50 . Then nine days laters, a fire burned the 51 to the ground.
One day, the bombing stopped and the 52 left. But the war was not over yet. Alia knew that if the books were to be safe, they must be 53 again while the city was 54 . So she hired a truck to bring all the books to the houses of friends in the suburbs(郊区). Now Alia waited for the war to end and 55 peace and a new library.
36. A. meeting B. working C. personal D. religious
37. A. raised B. handled C. reported D. discussed
38. A. worried B. angry C. dou_ful D. curious
39. A. practical B. precious C. reliable D. expensive
40. A. then B. still C. even D. rather
41. A. permission B. confirmation C. explanation D. information
42. A. large B. public C. distant D. safe
43. A. Fortunately B. Surprisingly C. Seriously D. Secretly
44. A. starting B. parking C. filling D. testing
45. A. stop B. help C. warn D. rescue
46. A. intended B. pretended C. h_ened D. agreed
47. A. war B. night C. building D. way
48. A. put B. opened C. passed D. threw
49. A. hid B. exchanged C.burnt D. distributed
50. A. _roached B. erupted C. continued D. ended
51. A. restaurant B. library C. city D. wall
52. A. neighbours B. soldiers C. friends D. customers
53. A. sold B. read C. saved D. moved
54. A. occupied B. bombed C. quiet D. busy
55. A. dreamed of B. believed in C. cared about D. looked for
非选择题部分 第三部分 语言运用(共两节,满分45分)第二节(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Last October , while tending her garden in Mora , Sweden , Lena Pahlsson pulled out a handful of small 56 (carrot) and was about to throw them away. But something made her look closer , and she noticed a 57 (shine) object. Yes, there beneath the leafy top of one tiny carrot was her long-lost wedding ring.
Pahlsson screamed 58 loudly that her daughter came running from the house. ?she thought I had hurt 59 (I),?says Pahlsson
Sixteen years 60 (early), Pahlsson had removed the diamond ring 61 (cook) a meal. When she wanted to put the ring back on later, it was gone. She suspected that one of her three daughters ?then ten, eight, and six? had picked it up, but the girls said they hadn't. Pahlsson and her husband 62 (search) the kitchen, checking every corner, but turned up nothing. ?I gave up hope of finding my ring again," she says. She never replaced it.
Pahlsson and her husband now think the ring probably got 63 (sweep) into a pile of kitchen rubbish and was spread over the garden, 64 it remained until the carrot?s leafy top accidentally sprouted (生长) through it. For Pahlsson, its return was 65 wonder.
第四部分 写作(共两节,满分40分)_节 应用文写作(满分15分)
假定你是李华,计划组织一次郊游,请给你的英国朋友Chris写封邮件邀请他参加。内容包括:
1. 参加者;
2. 时间、地点;
3. 活动:登山、野餐等。
注意:
1. 词数80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第二节 读后续写(满分25分)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所给情节进行续写,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On a bright, warm July afternoon, Mac Hollan, a primary school teacher, was cycling from his home to Alaska with his friends. One of his friends had stopped to make a bicycle repair, but they had encouraged Mac to carry on, and they would catch up with him soon. As Mac pedaled (骑行) along alone, he thought fondly of his wife and two young daughters at home. He hoped to show them this beautiful place someday.
Then Mac heard quick and loud breathing behind him. ?Man, that's a big dog!? he thought. But when he looked to the side, he saw instantly that it wasn?t a dog at all, but a wolf, quickly catching up with him.
Mac?s heart jumped. He found out his can of hear spray. With one hand on the bars, he fired the spray at the wolf. A bright red cloud enveloped the animal, and to Mac's relief, it fell back, shaking its head. But a minute later, it was by his side again. Then it attacked the back of Mac's bike, tearing open his tent bag. He fired at the wolf a second time, and again, it fell back only to quickly restart the chase(追赶)。
Mac was pedaling hard now. He waved and yelled at passing cars but was careful not to show down. He saw a steep uphill climbbefore him. He knew that zxxk once he hit the hill, he?d be easy caught up and the wolf?s teeth would be tearing into his flesh.
At this moment, Paul and Beeky were driving their car on their way to Alaska. They didn?t think much of it when they saw two cyclists repairing their bike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A bit later, they spotted what they, too, assumed was a dog running alongside a man on a bike. As they got closer, they realized that the dog was a wolf. Mac heard a large_ehicle behind him. He pulled in front of it as the wolf was catching up fast, just a dozen yards away now. (kaoshi.yjbys.com)
注意:
1. 所续写短文的词数应为150左右;
2. 应使用5个以上短文中标有下划线的关键词语;
3. 续写部分分为两段,每段开头语已为你写好;
4. 续写完成后,请用下划线标出你所使用的关键词语。
参考答案_部分 听力
1. C 2. A 3. C 4. B 5. A
6. C 7. A 8. B 9. C 10 . B
11. B 12. C 13. A 14. B 15. A
16. B 17. C 18. A 19. C 20 . A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21. C 22. D 23. B 24. D 25. A
26. C 27. B 28. A 29. B 30. C
31. D 32. C 33. B 34. A 35. F
第三部分 语言运用
36. A 37. D 38. A 39. B 40. C
41. A 42. D 43. D 44. C 45. B
46. D 47. B 48. C 49. A 50. C
51. B 52. B 53. D 54. C 55. A
56. carrots 57. shiny/shining 58. so
59. myself 60. earlier 61. to cook
62. searched 63. Swept 64. where
65. a
第四部分 写作
(略)
更多2017年高考英语真题分享阅读:2011高考答案英语浙江 阅读理解 解析
41.答案D。见第二段_句。
42.答案C。意为侥幸见上下文。Ceely的车子与火车相撞并被火车拖行时,她恰巧不在车上,不然就遇难了。脱险。
43.答案B。见第三段第三行。
44.答案A。第四段_句。
45.答案B。倒数第二段_句
46. 答案B。见pump做动词verb时的第二种解释。
47.答案C。见词组pump sth out的第二种解释,电视节目中反复地无休止地插播商业广告,令人厌烦。
48.答案A。见pump-priming的解释。主要以提供金钱方式帮助一家公司、一个项目等。
49.答案D。见punch做名词时的第二种解释。
50.答案D。见第二段_句。接受了_服务的顾客会将这家公司告诉多达12个人,从而为公司带来更多客户。
51.答案C。见_句。顾客可以通过电话或网络获得服务,这对客户关怀提出了新的挑战。
52.答案C。见第五段。其中提到的及时回复客户电话、赠送礼券作为对老客户的感谢。因此A、B、D与原文不符。
53.答案A。见第六段倒数第三行.
54.答案B。见第七段2——3行。
55.答案C。见_后一段,特别是_后一行。
56.答案C。见第三段。屋子还没整理就带孩子出去放风筝,因此觉得自己好像做了错事似地。
57.答案B。见第六段。大家玩得开心极了,一个个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58.答案D。见第七段。从那天起再没人提起过放风筝,他以为大家都忘记了,只有他自己还记得。
59.答案B。见第十段_后一句和十一段_句。在母亲的提醒下她想起了放风筝的快乐时光。
60.答案A。Patrick家的小儿子和作者一样珍视那些美好的记忆,正是这美好记忆支撑他度过了在集中营的苦难日子.
61.答案F。一个团队的成立必须有共同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是团队存在的理由。
62.答案C。团队成员应该可以公开自由地表达观点.
63. 答案D。每一位成员都有在讨论中提出想法的机会。应尊重每一位被选拔进团队的成员。
64.答案B。分歧一定会出现,可以通过辩论等方式解决。
65.答案A。对_团队的_的要求。
2011浙江文言文高考
1. 2011浙江高考语文阅读题答案
8.B 9C 10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后果,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技术,达到与自然共济。 11做铺垫,引出主要故事;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_这类现象的普遍性。12,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做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13.第三人称叙述。1.突破开篇以_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的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2.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14.1.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2.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3.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比。15.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2. 2011年浙江卷语文高考选择题答案201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逐题解析)一、语言文_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给(jǐ)予 毛坯(pī) 强劲(jìng) 人心惶(huáng)惶B.山崖(yá) 霎(shà)时 掳掠(lüè) 沁人心脾(pí)C.馄饨(tun) 不屑(xiè) 嫉(jí)妒 令人咋(zhà)舌D.神甫(fǔ) 订(dìng)正 烙(lào)印 摄人心魂(hún)1.C(C项“令人咋舌”的“咋”应读“zé”。
“咋”有三种读音:zá、zé、zhā。但zá、zhā两音只用于方言,平时并不考,zé音用于书面语,_只有“咋舌”一词。
)解析本题考查都是常见字的读音,其中“给、劲、咋、烙”都是多音字。这些常见字在必修教材中都出现过,学生并不生疏。
“霎时”的“霎”、“嫉妒”的“嫉”、“神甫”的“甫”容易造成习惯性误读。此题考查“注音有错误的一组”,难度比“注音正确的一组”有所降低。
“馄饨”是_常见的一种面食,“饨”一般读轻声,间或也重读,读音为tún。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笔法闲熟,感情真挚。
/文章如流水账,缺乏细腻的描写。/融感情于琐碎的细节中,不作直接抒情,情却自然溢出。
(摘自作文评语)B.货款金额为叁拾肄万元,月底结算。/兹收订金伍百元,余款货到验收合格后十日内付清。
(摘自单据合同)C.我们都是虫,可我是萤火虫。/苦难是化了装的幸福。
/不是忙到脚不粘地,是忙到脚没空儿粘地。(摘自教室板报)D.一期售罄,二期将出,敬请期待。
/领衔浙江,独占鳌头。/创意_,虚位以待,欢迎报名。
(摘自招牌广告)2.D(A项“闲熟”应为“娴熟”,“娴”与“熟”同义,是“熟练”的意思。B项“肄”应为“肆”,前者是“肄业”的“肄”,后者是“四”的大写。
“订金”指预付的部分款项,有某种承诺的意思,但在法律上不具有担保合同履行的作用;“定金”指履行合同的保证金。一方当事人为保证履行合同二先行付给对方的款项,具有法律效力,对收与付的双方都形成约束。
作为合同,应改为“定金”为妥。“伍百元”也应改为“伍佰元”。
C项“粘地”应为“沾地”,“沾”指因接触而让别的东西附着上,“粘”指黏性物附着在别的物体上。)解析本题在语境中考查字形,既考查错别字,也考查近义词语的区别,比单纯考错别字,难度有所加大。
在语境中考查字形,还要根据前后语境来判断字形。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A.竹叶和阳光彼此恋慕所闪出的光,使人坠入了无我境地;纵令不闪光,竹叶自身或浅黄、或翠绿的色彩,不也令人陶醉吗?B.老校区遗留着一中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的背景。
C.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疏离、产生隔阂。D.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求全责备,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3.D(D项“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完备无缺。是贬义词,一般用于苛责别人,要求_无缺。
题中用于严格要求自己,不妥。A.纵令:即使,连词,表假设的让步,与下文“也”匹配;B.浓重:(烟雾、气味、露水以及雾气等)很浓很重;C.投桃报李: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运用,难度与往年相比,也有所降低。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作者本人认可的文本为学术争论的起点。
B.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 *** 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C. _近,_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
D. 由于核废料衰变缓慢,所以一旦发生地质变动,或者因建筑、地铁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核废料泄露事件,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4.B(A项成分残缺,“要”和“得到”之间,缺介词“以”,“以……为”是固定结构。
C项“下调了”缺乏宾语中心词,应在“药品”后添加“价格”。D项成分赘余,“核废料泄露”的“事件”多余,应删去。
也可以看成成分残缺,在“导致”后补上“发生”。) 解析B项_容易搞混,我们习惯上看到两面词“能否”,后面没有两面词与之对应,就觉得是错误。
实质上执政水平有高有低,已经暗含了两面。因此_认为是错误的选项其实是正确的选项。
5. 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_恰当的一项是( ) 余光中在接受采访时说:“一位作家笔下,如果只能驱遣白话文,那么他的文笔就只有一个‘平面’。如果他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
一篇五千字的评论,换了有文言修养的人来写,也许三千字就够了。一篇文章到紧要关头,如能‘文白相济’,其语言当有立体之。
3. 2011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是2011高考作文命题:广东卷回到原点;江苏拒绝平庸;山东行走;江西拥抱;北京诚信;安徽绽放
有博友声称:江苏的相对好写,励志篇,高分不易。广东要注意“原点”的内 涵, 山东,要写出自己的感悟,江西的相对难写,拥抱,写的人间之情。这四篇都是写人生态度和生活感悟的。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广东《回到原点》;北京《诚信》;山东《行走》;江苏《拒绝平庸》;安徽《绽放》;江西《拥抱》;上海《与大自然的悄悄话》,重庆《坚守梦想》;浙江《我的时间》 湖北:《旧书》;全国卷I:《期待成长》 ;辽宁:《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
* 2011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题公布:期待长大
* 2011江苏高考作文题公布:拒绝平庸
4. 2011高考新课标卷,辽宁卷,北京卷,湖南卷,浙江卷语文文言文翻希望对您有帮助。
(全国新课标卷)
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_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辽宁卷)
参考译文
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_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5. 2011高考重点文言文有哪些一、导入:文言文翻译即是一个高考的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必考点。
今天我们来系统的学习一下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一)考点解读: 《考试大纲》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 (二)高考链接(2009年山东高考题) ①原文: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句中的“信”作动词,讲信用。
翻译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②原文: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句中 的“止”是使动用法,使……停留。 翻译: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
这个老朋友说:“好啊。” ③原文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翻译: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句中的“信”指相信。
提问: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解读与备考: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一)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信实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文句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语言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提问:文言文翻译翻译的原则有哪些?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坚持对译。
字字有落实,句句有对应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审: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
(关键词语、语法现象) 切: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连: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誊: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三清”“三不”的原则。)
四、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翻译的具体方法----留 适用范围 示 例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翻译的具体方法----换 适用范围 示 例 1、用双音节词换单音词 2、用本字词义换通假字 3、用普通话词语换文言词语 (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疏远、信任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都 翻译的具体方法----补 适用范围 示 例 1、补出省略的语句或成分。
(1)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2)项王则受璧,置之 坐上。
翻译的具体方法----调 适用范围 示 例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的句式。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翻译的具体方法----删 适用范围 示 例 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某些虚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词等。
(1)噫吁戏,危乎高哉!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当然只掌握这些方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个增分点: 五、增分提示: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
译文: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自己,降低了身份。 ②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译文: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3、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威)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译文:(被敲打时)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这样。(定语后置)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宾语前置) 译文:不能通晓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文: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我而去;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原想守节的志向。 5、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比喻)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疆。 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比喻) 译文:我进入函谷关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 以上我们学习了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标准、步骤。
和翻译的具体方法以及翻译的几个增分点。下面结合我们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做一番实战训练。
文言文翻译实战训练 (一)宋王出逃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兄曰:①“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②“乡之死者宜矣。”
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选自《吕氏春秋》) (1)国危。
6. 谁知道2011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背诵篇目考纲我是2010的,当时考纲上有一些09年没考的而且我们没怎么学的老师就说是2011届考。文言类:1. 论语六则(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与09年的不同是因为一些课改区没有学)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鱼我所欲也 4.逍遥游 5.劝学 6.曹刿论战7.出师表 8.桃花源记9.三峡10.师说11.陋室铭12.阿房宫赋13.岳阳楼记14.醉翁亭记 15.记承天寺夜游 17.爱莲说 18.送东阳马生序(这个当时我们只考了前面的,即: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如果你初中时学了后半部分,那么就背完整篇吧)新增:《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六国论》诗词类:1.关雎 2.蒹葭 3.氓 4.离骚 5.观沧海 6.饮酒(结庐在人境)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次北固山下 9.使至塞上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1.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12.蜀道难 13.望岳 14.春望 15.登高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9.钱塘湖春行 20.观刈麦 21.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_刀_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非全文!!! 22.雁门太守行 23.赤壁 24.泊秦淮 25.夜雨寄北 26.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7.锦瑟 28.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2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_异) 3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32.登飞来峰 33.江城子·密州出猎 3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5.念奴娇(大江东去) 36.游山西村 37.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38.水遇乐(千古江山) 39.过零丁洋 40.天净沙·秋思 很高兴回答楼主的问题 如有错误请见谅
2009浙江高考语文卷答案及解析
、1. 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 癖好/否极泰来 摒弃/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 蛊惑/余勇可贾 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 干涸/曲高和寡 徜徉/逢场作戏
答案D
解析A.侥(jiǎo)/角(júe) 辙(zhé)/折(zhé) 瞠(chēng)/称(chēng); B.踞(jù)/据(jū) 癖(pì)/否(pǐ) 摒(bìng)/敛(bǐng); C.怆(chuàng)/创(chuāng) 蛊(gǔ)/贾(gǔ) 诘(jié)/结(jiē); D.蹩(bié)/别(biè) 涸(hé)/和(hè) 徜(cháng)/场(chǎng)。
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B.邀请企业家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梳理和把脉,有助于纠正大学生的一些偏面认识,弥补他们经验匮乏的缺陷,对其日后成功创业大有裨益。
C.横滨世乒赛落下帷幕,中国队囊括了单项金银牌,国人振奋之余心生感慨:我们的表现固然可以赢得_敬佩,却易导致球赛精彩不再。
D.这个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想象空间很大,如果有人感兴趣。
足可以把它改编为一部悬念丛生、 *** 叠起的电视连续剧。
答案C 解析A.“立杆见影”—“立竿见影”;B.“偏面”—“片面”; D.“ *** 叠起”—“ *** 迭起”。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
(名不副实)
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
(直言不讳)
C.学习西方发达_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蛇添足)
D.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
(脱胎换骨)
答案B
解析A.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近义词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风马牛不相及。
名不副实:指空有虚名。
近义词徒有虚名。
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
B.打开天窗说亮话:比喻无须规避,公开说明。
直言不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两者意思相同,故可以替换。
C.画虎不成反类犬: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同“画虎不成反类狗”。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
D.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
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两者意思不同,故不能替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降低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为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提供可能。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_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_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答案A
解析B.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
D.两句混杂,“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3分)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古体与律体之辩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载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答案⑤①②④③
解析⑤句“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提出核心问题,故排在_,①句进一步阐述原因,又提出问题,②句回答,故②在①后,④句紧承②句“价值”,紧跟其后,③句进行小结,故在_后。
6.为下面这幅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4分)
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
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7.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
(不超过50字)(5分)
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50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儿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
妈妈
答案略
解析“准确、鲜明、生动”是大纲地区2008年新增的考点,以与课标地区考点一致。
“鲜明”是说要主题鲜明、话题集中;“得体”是说要符合母子对话的身份、特定语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
(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
“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
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_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
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_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_先的批判精神。
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_,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
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3)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_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
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
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
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
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
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4)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
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5)守护中国只是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
通识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6)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
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8.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_恰当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_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_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_。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答案C 。
9.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答案D
解析原文末段说:“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D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10.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_。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_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 *** 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答案B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3分)
答案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 解析文章共三个内容要点:大学教育的主旨(1-2段)、手段(3段)及其意义(4-6段)。
据此,不难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
(20分)
魔 盒
(英)大卫?洛契佛特
(1)在一抹缠绵而又朦胧的夕照的映衬下,我四周高耸着的伦敦城的房顶和烟囱,似乎就像监狱围墙上的雉堞。
从我三楼的窗户鸟瞰,景色并不令人怡然自得——庭院满目萧条,死气沉沉的秃树刺破了暮色。
远处,有口钟正在铮铮报时。
(2)这每一下钟声仿佛都在提醒我:我是初次远离家乡。
这一年,我刚从爱尔兰的克尔克兰来伦敦碰运气。
眼下,一阵乡愁流遍了我全身——这是一种被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伤心的感觉。
(3)这是我一生中_沮丧的时刻。
接着突然响起敲门声。
(4)来人是女房东贝格斯太太。
刚才她带我上楼看房时,我们只是匆匆见过一面。
她身材纤细,银丝满头;我开门时她举目望了望我,又冲没有灯光的房间扫了一眼。
(5)“就坐在这样一片漆黑中,是吗?”我这才想起,我居然懒得开灯。
“瞧,还套着那件沉甸甸的外衣!”她带着母亲般的慈爱拉了拉我的衣袖,一边嗔怪着,“你就下楼来喝杯热茶吧。
噢,我看你是喜欢喝茶的。
”
(6)贝格斯太太的客厅活像狄更斯笔下的某一场景……她一边准备茶具一边说,“你进屋时我注意到了你手提箱上的标签。
我这一辈子都在接待旅客。
我看你的心境不佳。”
(7)当我坐下和这位旅客的贴心人交谈时,我的忧郁感渐渐被她那不断地殷勤献上的热茶所驱散了。
(8)随后,我告诉贝格斯太太我必须告辞了。
然而她却坚持临走前给我看一样东西。
她在桌上放了一只模样破旧的纸板盒——有鞋盒一半那么大小,显然十分“年迈”了,还用磨损的麻绳捆着。
“这就是我_宝贵的财产了,”她一边向我解释,一边几乎是带有敬意地抚摸着盒子,“对我来说,它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
真的!”
(9)我估计,这破盒里也许装有什么珍贵的纪念品。
是的,连我自己的手提箱里也藏有几件小玩意——它们是感情上的无价之宝。
(10)“这盒子是我亲爱的母亲赠给我的,”她告诉我,“那是在1912年的某个早上,那天我_次离家。
妈妈嘱咐我要永远珍惜它——对我来说,它比什么都珍贵。
……“这盒子已经历过两次_大战了。
”贝格斯太太继续说:“1917年凯撒的空袭,后来德国法西斯的轰炸……我都把它随身带到防空洞里。
房屋损失了我并不在乎——我就怕失去这盒子。
”
(11)我感到十分好奇,贝格斯太太任然津津乐道地说:“此外,我从来没有揭开过盖子。
”她的目光越过镜片好笑地打量着我:“您能猜出里面有什么吗?”
(12)我困惑地摇了摇头。
无疑,她_珍惜的财产当然是非凡之物。
她忙着又给我倒了点热气腾腾的茶,接着端坐在安乐椅上,默默地注视着我——似乎①在思索着如何选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13)然而,她的回答却简单得令人吃惊——“什么也没有,”她说,“这里头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14)一个空盒!天哪,究竟为啥将这么一个玩意当做宝贝珍藏,而且珍藏达40年之久呢?我隐隐约约地怀疑起来,这位仁慈的老太太是否稍稍有点性格古怪?
(15)“一定感到奇怪,是吧?”贝格斯太太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这么一个似乎②是无用的东西。
不错,这里头的确是空的。
”
(16)这时我朗声大笑了起来——我不想再将此事刨根究底地追问个水落石出。
(17)“没错,是空的。
”她认真地说,“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_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
自此以后,我一直没将盒子打开过。
我觉得这里头仍然充满了这些无价之宝呢。
”
(18)这是一只装满了天伦之乐的盒子!和所有纪念品相比较,它无疑既_又不朽——相片早已褪色,鲜花也早已化作尘土,只有家,却依然如自己的手指那么亲近!
(19)贝格斯太太现在不再盯着我了,她注视着这陈旧的包裹,指头轻抚盒盖,陷入沉思之中。
(20)又过了一会儿——还是在那晚,我又一次眺望着伦敦城。
灯火在神奇地闪烁着,这地方似乎③变得亲切得多了。
我心中的忧郁大多已经消失。
我苦笑着想到:这是被贝格斯太太那滚烫的茶冲跑的。
此外,我心中又升腾起一个更深刻的思想——我明白了,每个人离家时总会留下一点属于他的风味;同时,就像贝格斯太太那样,□□□□□□□□□□□□□□□,这也是完全办得到的。
(本文有删节)
12.概括_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4分)
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
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解析叙事类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深化)文章主旨。
景物的特点不外以下几种: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13.指出三处画线词语“似乎”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3分)
似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显示人物的情态。
②表示对魔盒作用的肯定。
③ 反映“我”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解析要结合词语所在语句,结合上下文全面理解。
该题难度不大。
14.联系全文,在空格内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能揭示主旨。
(不超过15字)(3分)
□□□□□□□□□□□□□□□
答案永远随身带着一点老家的气息(原文)
解析题干要求所写的话能揭示主旨,考生应从文中勾画那些能表达主旨(体现作者或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的句子。
据文章2、3、8、17、18段,“我“因”初次远离家乡”而“_沮丧;老太太却把一个空盒子当作是她“_宝贵的财产”,“比皇冠上的钻石更为宝贵”。
因为“40年前,我妈将这盒子合上捆紧,同时也将世上_甜蜜的地方——家的声响、家的气味和家的场景统统关在里头了。
”据此,可以概括出本文的主旨。
15.有人建议把标题“魔盒”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案看法一:以“魔盒”为题更合适。
理由: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③形象生动,具有象征意味。
看法二:以“贝格斯太太”为题更合适。
理由:①贝格斯太太是全文主人公,以此为题,可_人物形象;②小说中人物关系单纯,以此为题,更能紧扣中心;③外国经典作品常以人物姓名为题。
解析文章的标题,前人用“题者,额也”来概括其作用,因此考生可从文章的主旨、小说的主人公,写景状物散文的线索(结构和行文)、象征意义等角度入手。
16.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
(不超过100字)(5分)
答案①热爱故土,珍视亲情;②淳朴善良,
解析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注意从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以及人物的举动等方面分析。
12分)
(1)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
“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
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_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
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_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_先的批判精神。
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_,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
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3)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_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
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
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
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
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
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4)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
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5)守护中国只是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
通识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6)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
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8.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_恰当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_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_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_。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答案C
解析A项原文是“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选项“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B项原文“_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选项“具有_含义”属于无中生有;D项信息在_、三段:“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_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
选项无中生有。
高考资源网
9.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答案D
解析原文末段说:“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D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信息,属于无中生有。
10.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_。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_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 *** 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答案B
解析A项信息在第二段:“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_,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
”该项“而非术业有专攻的_”无中生有。
C项信息源在第三段:“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
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
”据前后文,该项“导致民族命运 *** 纵于资本逻辑之手”无中生有。
D项信息源主要在第五段:“通识教育成果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该项“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原文无此信息。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3分)
答案大学应重视通识教育,培养“文化自觉”
2022年浙江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
高考已经结束了,那么大多数考生比较关注的浙江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也已经出炉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2年浙江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浙江高考数学真题
2022年浙江高考数学真题答案
2022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1.提前了解政策规定、搜集信息。
全面了解_和我省招生政策规定及有关高校招生章程,了解自己省份的志愿设置、志愿填报时间、投档录取规则等情况。
这些名词你要了解:
①平行志愿:即指采用平行志愿录取投档,考生在同一位置所选的A、B、C、D等志愿之间是平行关系。即改以往的“志愿优先”为“分数优先”,将达到批次录取_控制 分数线 的考生,按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由计算机对每个考生所填报的平行院校志愿,依次检索。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填报的风险。
②投档线:由各省 教育 考试院确定。以院校为单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类的招生计划的一定比例(1:1.3以内)。假设一个省份1:1.2的比例提取考生档案,简单地讲就是招生名额只有100个,被提档的考生却有120人,若高校在招生章程中承诺:“当考生所填报的所有专业不能满足时,服从专业调剂,身体合格,符合录取条件,进档不退档”。考生若符合院校的此规定,不会被退档。高校如果没有相关承诺会有退档风险。
③志愿滑档与退档:滑档是这个批次没有被提档,滑过去了,原因就是分数没有达到所有考生任一报考学校的_投档线。滑档是达到学校被_投档线,被某学校提档,但又有条件不满足学校要求,学校就把你的档案退回给招生考试院。
④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是按学科大类招生,进校后再根据意愿分流具体专业,这是目前的一个主流招生模式,避免学生选择自己不适合的专业。
2.根据高考成绩、成绩排序位次和有关高校的情况,确定拟报考院校专业组或专业范围。
(1)根据一份一段表查询省内排名:高考是省内竞争,比分数更重要的是排名,考生在查询到自己的高考成绩后可以对照一分段表确定自己在本省同类考生中的位次情况。一分段表实际上就是一个参照系,考生要充分利用这个统计表,参考往年有关数据作一些相关分析,_定位可以匹配的高校层次。
(2)定位高校:根据查询出来的学校层次定位院校。需要结合院校的招生简章、在本省的招生计划、近三年在本省招生的投档线和分数段、招收专业在本省录取分数的排名。并且要明确院校的招生要求、招生人数,结合自己的体检 报告 、 英语口语 等级等,不要误选,如果自己不符合高校招生条件是无法被录取的。
(3)缩小范围,在圈定高校中结合自身条件、 兴趣 爱好 、能力优势、个性特色。家庭状况、就业趋势等维度。
①自身条件
很多专业会要求学生身体健康,政治背景…比如化学、化工、光谱物理等专业,对于人的颜色辨别能力要求很高,色盲或色弱者不能报考;采矿、勘探等专业对考生身体状况提出了较髙的要求,一般只招男性,体质较弱及女生不宜报考,而某些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有时只招女生等。
②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从事学习、工作等活动的内在心理需要。因此,考生选择自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对自己以后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是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③能力优势
一个人有了学习的兴趣不等于就能够学好选择的专业,还必须考虑考生是否具备学习该专业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学好自己选择的专业,在未来职业发展中有所成就。因此,考生的能力优势也是报考志愿应重点考虑的指标之一。
④个性特点
不同的大学专业和职业,对个人的个性特点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如学习工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和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和从事这方面职业的人在乐群性、世故性、恃强性等方面应具有较高的表现,而从事机械工程和技术方面的人在这几方面的表现就要低一些。各职业领域对人员个性特点的要求也有所区别。
⑤家庭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不一样,在志愿上对大学的选择应有所区别.比如工薪阶层,家庭没有多少积蓄,一心想去中外合作办学经济上是有压力的,家庭比较富裕的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相对比较宽松。
⑥就业趋势
建议孩子在志愿填报前可以做一些就业方向的测试,明确自己 毕业 后的工作方向,根据情况报考。当然家长需要帮忙梳理下未来的就业形式,哪些专业好就业。比如就业后想 考公务员 可以报考 财经 、法学、语言、计算机类;想学医又不想又太大工作压力可以选择口腔医学、护理、医药类……
(4)锁定院校和专业
至少分三类:
冲(根据_近三年招生情况,觉得被录取有希望但希望较小)
稳(根据_近三年招生情况,觉得被录取希望很大)
保(根据_近三年招生情况,基本确保会被录取)
(5)把握时间节点
考试结束,等待公布成绩、公布控制分数线、各批次志愿填报及录取结果、征集志愿等 很多事情需要关注,这些都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
尤其征集志愿时间不会太长,考生需要经常查看自己志愿状态,如果被滑档或退档不要着急,可以选择征集志愿在次投递,不然就只能选择下一报考批次了
2022年浙江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相关 文章 :
★ 2022年新高考一卷数学卷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2年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新高考二卷)
★ 2022新高考全国一卷数学试卷答案解析
★ 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数学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2年全国Ⅰ卷高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公布
★ 2022新高考全国1卷数学真题及答案
★ 2022年全国Ⅰ卷高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出炉
★ 2022新高考数学试题及答案详解
★ 2022年高考数学卷真题及答案解析(全国新高考1卷)
★ 2022新高考数学Ⅰ卷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2浙江英语高考答案
2012年浙江高考英语试题答案
单选答案:
BCDCA BCDBA DDBCB ABADC
完形答案:
BADCB ADADC BDCAB CADBC
阅读理解:
41. B 42. A 43. C 44. D 45. B 46. C 47. D
48. B 49. A 50. D 51. B 52. C 53. A 54, C
55. C 56. B 57. D 58. C 59. D 60. A 61. C
62. E 63. D 64. F 65. B
短文改错
写作
One possible student_ersion
In the English Reading Week, one of m classmates recommended a quote to us which goes like this : "Your future depends on many things but mostly on you. " I can't agree more with this_iew. It's true that our future is determined by many things, such as opportunities and help from others, but our own attitude, determination, and hard work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other words, we are the master of our own future.
Take Abraham Lincoln, for example. He was born in a poor family, and only received a limited education in his childhood. Yet through his painstaking efforts, he changed not only his own fate but also the history of America. Even to this day, Lincol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nspiring figures in the world. Therefore, I firmly believe that our future is in our own hands.
好了,关于“浙江高考标准答案”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浙江高考标准答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